Patricia Urquiola的表層設計思維end of header

Uncategorized .by admin Add comments

「理想,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,它僅存在於想像中」,西班牙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(圖1)(註一)在她於2005年科隆傢俱展(imm cologne)的「理想住屋」(Ideal House)(圖2-3)作品中做了以上的註解;Urquiola認為「理想」所描述的應是短暫的「瞬間」,而「理想住屋」必須是由一連串的「理想瞬間」 (Ideal Moment)所組構而成,因此,Urquiola主張所有的空間元素,包括座椅、桌几、床鋪…等等都必須能夠激發人們的想像,進而創造每個人獨特的「理 想瞬間」。基本上,Urquiola設計的「理想住屋」就像是一座穿了衣服的結構體,她用一個巨大的編織線簾及白色布幕框圍整個空間,營造出半穿透的曖昧 氛圍,而室內空間部分,Urquiola則採取「開放設計」(Open Design)的設計策略,所有室內的配件元素均以鋼索懸吊固定在滑軌上(圖4),因此,無論是在起居室、臥室或是餐廳,Urquiola讓每一位參訪者 均能自行移動及改變所有物件的位置,進而形塑出符合每一個人「理想瞬間」的動態空間。

fig1.jpg

圖1:西班牙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,取自於:Moroso: Galleria Illy。

fig2.jpg

圖2:Patricia Urquiola的2005年科隆傢俱展「理想住屋」(Ideal House)設計案,取自於:www.designboom.com。

fig3.jpg

圖3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「理想住屋」的入口,取自於:www.designboom.com。

fig4.jpg

圖4:懸吊於空中的B&B Italia的Fat Fat小桌,取自於:www.designboom.com。

整個「理想住屋」設計案其實就像是一個Patricia Urquiola關於「表層」(Skin)的實驗場,包括具象的視覺「表層」,以及抽象的感知「表層」;具象的視覺「表層」像是材質、色彩、造型,及空間 等等,而抽象的感知「表層」則像是內外空間經驗,及視覺穿透等等…,基本上Urquiola企圖透過「表層」的多樣陳述,傳達其對動態空間經驗的獨特見 解。

首先是具象的視覺「表層」;在「理想住屋」設計案裡,Patricia Urquiola除了以巨大的編織線簾為整體結構套上一層外衣之外,Urquiola同時也為空間內的每一座設計單品,包括Moroso的Fjord系列 單椅(圖5)、Hammock吊床(圖6),以及Dirade的Flo Chair(圖7)等單品傢俱也都穿上多彩繽紛的花樣「表層」。基本上,Urquiola除了藉此編繩式樣展現其細膩的女性特質之外,同時也預告了接下來 2006年及 2007年的新奢華時尚風格;正如同另一位知名家具設計師Marcel Wanders於2005年推出的Moroso Print系列沙發(圖8),以及其稍後與運動時尚品牌Puma共同創造的Wanders@Puma系列產品(圖9)所揭示的「六零時尚」 (Sixties Feeling)風格,Patricia Urquiola在2005年「理想住屋」所提出的編繩式樣,以及2006年為Moroso設計的Antibodi系列單椅所呈現的花團錦簇(圖10), 可謂與「六零時尚」新奢華風格不謀而合,自此,整個傢俱工業也正式從原本簡約舒適的的布爾喬亞品味,步入多彩豐富的全新「六零時尚」解放奢華。

fig5.jpg

圖5:Moroso的Fjord系列單椅,取自於:www.designboom.com。

fig6.jpg

圖6:Moroso的Hammock吊床,取自於:www.designboom.com。

fig7.jpg

圖7:Driade的Flo單椅,取自於:www.designboom.com。

fig8.jpg

圖8:Marcel Wanders設計的Moroso Print系列沙發,取自於:Moroso。

fig9.jpg

圖9:Marcel Wanders與運動時尚品牌Puma共同創造的Wanders@Puma系列產品,取自於:Puma。

fig10.jpg

圖10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Moroso Antibodi系列沙發,取自於:Moroso。

除了花樣「表層」之外,材質是Patricia Urquiola對視覺「表層」的另一個堅持。Urquiola擅長運用複合材質表層創造半穿透視覺效果,例如她為Kartell設計的T-table系 列作品(圖11),細膩的鏤空雕花,搭配一體成型的壓克力樹酯材質,不難發現Urquiola嘗試藉由新的材料創造輕盈感及流動穿透性的強烈企圖;再如她 為B&B Italia設計的Lens系列傢俱(圖12),Urquiola更是大膽地採用3M的透鏡膠片加上玻璃作為表面材質,將其鑲嵌於簡約的框架設計裡,營造 出類似萬花筒的花樣繽紛卻又深具視覺景深的特殊效果;同樣先進的嘗試也展現在Urquiola於2003年為Foscarini設計的Bague燈飾(圖 13),Urquiola選用了工業用鐵網並外覆一層矽膠作為表層材質,進而創造出半穿透的透光效果,不僅兼顧其實用面,同時也成就其藝術價值。基本上, Urquiola對於材質的實驗可謂完全展現其半穿透的設計理念,無論是傢俱本身,甚至是其所處的空間氛圍。

fig11.jpg

圖11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Kartell T-table系列作品,取自於:Kartell。

fig12.jpg

圖12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B&B Italia Lens系列傢俱,取自於:B&B Italia。

fig13.jpg

圖13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Foscarini Bague燈飾,取自於:Foscarini。

Patricia Urquiola在「理想住屋」設計案裡曾謂:「我喜愛面紗(Veils)」,「我想要蓋一座穿衣服的房子」,她以充滿女性特質的時尚觀點切入空間設計, 希望藉此塑造出一處結合衣著、時尚,充滿曖昧半穿透的動態自由空間;其實,從現代運動以來,衣著、時尚、空間與建築即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1923年, 法國建築師Le Corbusier在 「邁向新建築」(Vers une architecture)一書中提出了「自由立面,開放平面」(Free Façade,Open Plan)的概念(註二),Le Corbusier認為建築結構與平面立面應是分開的系統(圖14)(註三),因之建築師在規劃平面立面時便可無需考慮承重牆的位置,進而自由發揮設計創 意;Le Corbusier在1928年的Villa Savoye設計案完全實踐了此一理論,透過獨立的結構系統,Le Corbusier創造了Villa Savoye二樓的水平窗帶(圖15),開拓了一望無際的遼闊視野,因為開放平面,整個Villa Savoye是由一座斜坡道所貫穿,所有的動線完全脫離結構的限制,也因此成就了複雜的空間機能(圖16)。進一步思考,Le Corbusier的「自由立面,開放平面」理論同時也揭露了建築立面作為感知「表層」(Skin)的的概念,建築的外觀其實是無須反映內在空間機能,它 所表達的應是本身的宣言,無論是對於時尚、文化、歷史及所處的時代,就如同人們的衣著往往呈現的是每個人的存在意義及價值觀。

fig14.jpg

圖14:Le Corbusier的Domino Skeleton,取自於:www.arch.columbia.edu。

fig15.jpg

圖15:Le Corbusier的Villa Savoy建築外觀,取自於:Wikipedia。

fig16.jpg

圖16:Le Corbusier的Villa Savoy室內空間,取自於:Wikipedia。

感知「表層」的設計操作一直是建築與時尚結合的重要關鍵,除了Le Corbusier的作品外,包括之後的Robert Venturi、Toyo Ito(伊東豐雄),乃至於如Frank Gehry、Jean Nouvel、Herzog and de Meuron、Rem Koolhaas等當代建築明星的作品幾乎處處可見類似「自由立面,開放平面」的討論。例如Toyo Ito的仙台媒體中心(Sendai Mediatheque)設計案(圖17-18),Ito藉由海草的搖曳概念,設計了十三組獨立的管狀結構系統(圖19),用以支撐七層樓每層約40公分 厚的樓板,然後包被與大型的玻璃帷幕,乍看整個建築體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水族箱,只見光線從兼俱天井功能的管狀結構體頂端宣洩而下,有時發光,有時黯淡… Ito稱之為 「交融建築」(Blurring Architecture)(註四),他所要創造的是模糊的感知「表層」,透過「表層」傳達自然景象所無法呈現的絕對純粹與如夢之幻境,Ito在此案不僅 開拓了全新的建築結構概念,同時也成就了超現實的透明森林都市景觀。另外如Herzog and de Meuron位於日本青山的Prada旗艦店設計案(圖20-21),於本案,Herzog and de Meuron延續其對於材料的實驗態度,為Prada打造了一座鑲嵌大型凹凸透鏡表面的水晶時尚地標,Herzog and de Meuron希望透過此一建築重新定義人們的購物行為,至此,商品將不再只是空間內的陳設物,而是空間的一部份,而整個購買行為也將昇華成為空間活動及表 演的一部份,因此,整棟Prada的旗艦店就像是一座活生生的商業展覽,觀眾透過建築表面的凹凸透鏡,觀賞持續演出的超現實消費行為(圖22)。

fig17.jpg

圖17:Toyo Ito的仙台媒體中心建築外觀,取自於:www.detail.de。

fig18.jpg

圖18:Toyo Ito的仙台媒體中心室內空間,取自於:www.galinsky.com。

fig19.jpg

圖19:Toyo Ito的仙台媒體中心結構分析,取自於:www.pushpullbar.com。

fig20.jpg

圖20:Herzog and de Meuron的Prada旗艦店建築外觀,取自於:Business Week。

fig21.jpg

圖21:Herzog and de Meuron的Prada旗艦店室內空間,取自於:www.galinsky.com。

fig22.jpg

圖22:Herzog and de Meuron的Prada旗艦店入口,取自於:www.galinsky.com。

Herzog and de Meuron將Prada的旗艦店化身為購物消費的表演台,正如同Patricia Urquiola在「理想住屋」設計案裡所亟欲表達的「理想瞬間」動態空間經驗–「所有的物件都應該是室內景觀的一部分,不應單獨存在」,空間不再是固定 的刻版印象,而是是一連串的感知「表層」啟發,所有室內的功能物件、室外的立面造型,乃至於使用者的游移活動,都應該是整體空間經驗的一部分;相同的概 念,同時體現在Urquiola於2005年在中國上海淮海中路的Club BonBon室內設計案(圖23),整個空間是由30個DJ台、30個開放吧台、大膽絢麗的反射鏡面、流暢的動線規劃,以及由Urquiola親手打造的 每一件傢俱配件所組構而成,每到夜晚,只見結合五彩絢爛的雷射燈光、節奏電音以及羅織穿梭的時尚男女,整個Club BonBon立即化身為一個沒有邊界的時尚伸展台,每一個人在此盡情地表現自我,隨時創造屬於個人的「理想瞬間」,進而完全融入Urquiola所潜心經 營的空間氛圍中。

fig23.jpg

圖23:Patricia Urquiola的Club BonBon室內設計案,取自於:Club BonBon。

fig24.jpg

圖24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B&B Italia Fat Fat系列傢俱,取自於:B&B Italia。

fig25.jpg

圖25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Moroso Bloomy單椅,取自於:Moroso。

fig26.jpg

圖26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Alessi Bukcle手錶,取自於:Alessi。

fig27.jpg

圖27: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Moroso Shanghai tip沙發,取自於:Moroso。

或許是Patricia Urquiola多樣的教育與專業背景使然,多年以來,Urquiola的作品,從2002年B&B Italia的Fat Fat系列(圖24)、2004年Moroso的Bloomy單椅(圖25)、2005年Alessi的Bukcle手錶(圖26),乃至於2006年 Moroso的Shanghai tip沙發(圖27),無論是建築、空間、傢俱,或是產品,處處可見Urquiola不斷地突破「表層」極限的企圖,Urquiola認為設計師的角色便 在於突破「極限」,而這個「極限」,相信也是Herzog and de Meuron及Rem Koolhaas等當代建築大師所不斷努力追求的世紀任務。

hr_line.gif
註一:Patricia Urquiola,1989年畢業於馬德里理工大學建築系,為當代著名傢俱設計師,其作品廣泛見於B&B Italia、Moroso、Kartel、Dirade等知名傢俱品牌,除傢俱之外,其設計專業並同時橫跨產品、室內,以及建築等各個領域, Urquiola目前工作與定居於米蘭,並任教於義大利Domus設計學院。
註二:見Le Corbusier,‘Vers une architecture’,(Paris, 1923)。
註三:Le Corbusier在「建築的五項原則」(The 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)中的Domino Skeleton,提出了獨立的結構系統概念,強調建築結構與平面立面應是分開的系統,因之建築師在規劃平面立面時便可無需考慮承重牆的位置,進而自由發 揮設計創意。
註四:見Toyo Ito,‘Blurring Architecture’(Milano, 1999)。Ito認為建築、環境,與歷史涵構之間的對抗衝突應被消彌,進而相互融合、交流,並產生對話,特別是針對電子科技所帶來的快速文化與行為變 遷,建築更應像是流動的液體一般,快速融入外在的環境變化,無論是有形的亦是無形的。